健康热线: (无假日医院)
肠息肉的“神秘面纱” 图片辣眼睛......
小编又要开始划重点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拿好小本、小笔认真做笔记。
?
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呢?平常已经很注意规律的饮食了,还会长息肉吗?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息肉状腺瘤”)。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恶变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
扁平息肉
指平坦或轻微隆起于大肠黏膜表面的腺瘤,其腺瘤成分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的两倍。据研究报道,扁平腺瘤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的比例超过一般的隆起性息肉。故一般认为,扁平腺瘤是易癌变的腺瘤类型。大肠息肉样腺瘤体积越大, 其恶性趋势越明显。但扁平腺瘤有可能在早期即可恶变成为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结肠侧向发育型息肉(LST)
指源于结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 极少侵犯肠壁深层, 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 亦称匍行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生长初期因其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 黏膜表面只可见稍充血、粗糙或小颗粒状隆起, 故内镜下常易漏诊。有动态研究表明,其良性病变可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故早期诊断并治疗LST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咨询胃肠病的医生,询问需不需要活检,需不需要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当然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那么,如果发现了息肉,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欢迎大家给小编留言。
如果您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咨询热线:。
点击“阅读全文”有任何胃肠疑问,都可以给小编留言。
温馨提示:倘若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大连春柳中医医院的最新信息或者疾病健康信息,可以拨打咨询热线:在线咨询专家。提供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名老中医在线坐诊,随时随地询诊健康。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00970 备案号:沪卫 (中医) 网审 [2014] 第20013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及时联系我们。